本文来源:关于风险投资退出的50条思考
一、退出思维层面
1.退出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全体合伙人必须高度重视,达成一致,才能顺利推动;
2.退出工作第一重要的是全体成员的退出意识和思想建设;
3.投资时,以退定投;退出时,以投定退;
4.投资时要稍微乐观点,退出时要稍微悲观点;
5.投资时,价格比机会重要;退出时,机会比价格重要;
6.任何一项投资与退出决策都是期望值的计算,期望值=赔率*胜率;
7.任何一项投资和持有决策的期望值都应该大于1;任何一项退出决策都是因为继续持有的期望值小于1;
8.持有一个项目的股权,相当于以持股价值重新买入投资了该项目;
9.很多项目最佳的退出机会,可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很难再拥有;
10.IRR是纸面财富,拿回现金才是真正的收益;
11.投资不是马拉松,更像是接力赛,我们需要知道赚哪一段的钱;
12.抛物线包括行业周期曲线、企业成长曲线、资本周期曲线三条抛物线,任何一条抛物线达到顶点都应该退出;
13.风口来临时是退出最佳时刻;风口越热,越应该退出,越容易退出;
14.退出时,不以上一轮估值为定价标准;而应综合评估我们愿意按什么估值投资该企业,并以此估值作为定价依据;
15.对于投资成本超过5000万、持股价值超过8000万的项目,很难一次退完,应重视退出,逐步分阶段退出;
二、基金层面
16.不仅要管项目的退出,更要从基金角度管退出;
17.基金应以7年DPI到1为经营目标;10-12年基金清算为经营目标;
18.基金一旦进入退出期,就应开始全面规划考虑基金退出工作;
19.基金一旦进入退出期,应每年管理基金的退出计划,设置每年退出目标;
20.基金进入退出期,对于MOC大于3的项目,应优先考虑退回本金;
21.基金进入退出期,高风险项目应可接受亏损退出;问题类项目应不错过任何退出机会;正常类项目在有退出机会时,倾向于至少退出本金;
22.基金期限到期之前(不含延长期)不能申报IPO的企业,均应考虑退出;
23.基金进入延长期,对基金清算的要求排第一位,对收益的要求排第二位。
24.多支基金先后投资某一项目,应以各支基金LP视角审视,独立做出退出判断,不应受其他基金的影响。
三、项目层面
25.对于行业竞争激烈、竞争优势不明显、毛利率较低的非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应考虑退出;
26.对于公司主业不突出、盲目多元化、业务不协同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27.对于主营业务多次变更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28.对于成立时间长,业绩长期低位徘徊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29.对于公司管理混乱、缺乏成本意识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30.对于实控人品格与素质欠佳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31.对于核心团队持股很低的非国有企业,应考虑退出;
32.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严重不合理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33.对于核心成员常年不在国内、但业务和大部分员工在国内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34.对于核心创始人年龄偏大、健康状况不佳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35.对于实控人同时经营多家独立公司,不能全身心聚焦本基金投资的企业,应考虑退出;
36.对于实控人格局较低、难以沟通的中早期企业,应考虑退出;
37.对于公司持续亏损、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大额流出、长期依赖融资的中后期项目,应考虑退出;
38.对于投后持续多年不提供资料、不配合投后的企业,应退出;
39.对于P/S倍数超过30倍的成长性企业,应考虑退出;
40.对于P/E倍数超过40倍的成熟期企业,应考虑退出;
41.对于MOC大于3的企业,如不愿意追投,应考虑退出本金;
42.对于投资后连续3年的经营业绩低于年初预计60%的企业,应退出;
43.对于业绩突然爆发但未来不可持续的企业,应趁机退出;
44.对于触发回购的项目,原则上最多可给予1次最长2年的延长机会,如延长后仍触发回购,则应立即执行回购条款。
四、流程制度层面
45.每年初应制定进入退出期基金的退出计划和目标;每年初应明确列出全公司的退出项目清单,并落实责任到人;
46.任何一个项目退出都应召开退出决策会;
47.当任何一个项目存在退出机会时,都应该召开会议评估,不应由投资经理一人决定;
48.任何一个已投项目新融资,都应该召开再融资会,评估是否应该退出;
49.不仅要管问题项目的退出,更要管好项目的退出;要在好项目仍处于抛物线左侧时就退出,防止好项目变成问题项目;
50.对于高风险项目,应设置投后AB角机制,由投后人员主导退出工作。
– END –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