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小GP正向“轻量化”转型
今年以来,中小GP普遍开始采取“轻量化”运营策略。
一方面,将财务、法务、投资者关系等非核心职能外包,与其他机构共享团队资源,以降低日常运营费用:“作为小机构,我们财务法务等职位需要处理的事务并没有那么多,其实支撑不起来全职,外包也是类似情况机构的惯常选择。”VC投资人张含(化名)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张含表示,近两年,为了节约差旅预算,对于距离较远的潜在项目不再安排现场尽调,而是改为远程沟通与线上调研。“我们多数都不是领投方,以跟投为主,所以,有时候会用其他投资机构的共享尽调报告上会。”
这样操作的机构不少,还有一些中小创投机构通过“抱团”模式共享项目来源与投资团队,在维持项目拓展能力的同时,分摊了前期尽调和管理成本。
甚至对于最核心的投资团队,多数中小机构的投资团队里基本上都会有几个松散合作的兼职:“我们团队里大概一半都是兼职。他们主要是开发项目,完成我们设定的业绩目标就可以。一方面原因是形势不好,多数基金退出期没什么管理费,这种方案是性价比高的选择;另一方面原因是找一些产业方的人员兼职合作,能够积累产业资源和开发项目。我们已经算是兼职少的了,据我所知,有不少GP投资团队里只有老板是全职,其余人员全是兼职的。”北京某VC基金合伙人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除了在团队运营方面的“松散组织”,另一方面,很多投资机构精简组织架构、压缩办公面积、迁入联合办公场所或转向远程协同办公,减少固定成本支出。
听说,有不少GP为了节约成本,已经在用共享办公了。“今年,公司退租了原本的办公室,改成部分线上办公+部分用共享办公空间的模式。这个决策是在今年开工后复盘去年工作、预判今年形势时做下的。对公司来说,这确实能节约很大一部分成本,能让我们这种小机构先留在牌桌上。节衣缩食,都是为了生存。”华东某VC机构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无独有偶,也有其他类似的中小GP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体面和活着,当然是选活着。我们从去年开始就是共享办公,觉得也挺好的,没有感觉业务受到很大影响。也遇到其他同行和我们一样,用共享办公的情况。大家的业务也都在正常开展,在下行周期里,节约下来的成本很关键。”VC投资人小李(化名)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可见,对很多中小GP来说,节约成本才是硬道理。
此外,放缓投资节奏、集中精力管理存量项目、延长资金使用周期,成为不少中小GP的现实选择。
这些现实选择的背后,是募资环境持续承压、管理费收入下降。
当前,募资问题确实已成为GP生存的关键。一直募不到资,会被注销管理人资格——2024年,中基协官网上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公示,注销类型增加了“12个月无在管注销”。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后12个月内未备案自主发行的私募基金,或者备案的私募基金全部清算后12个月内未备案新的私募基金,协会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并予以公示。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2024年全年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新设数量合计4143只,较2023年同期下降44.1%;新备案基金募资总额为4121.42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近四成。从创投基金来看,截至2024年,我国创投基金数量已达2.51万支,总管理规模突破3.36万亿元。然而,单支基金平均规模降至1.338亿元,创下近十年新低。
同时,2025年以来,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费计提机制持续趋严。国办一号文明确了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费标准:一般应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今年上半年,多地出台政府投资基金新规,有地区对管理费的规定是具体标准每年合计不超过基金实际投资金额的2%,以实际投资时间计算。管理费可按季度先行预提,按绩效考核结果最终确认。也有地区提出基金管理费一般应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并且从基金收益或利息中支付,原则上不允许在本金中列支,如基金暂未产生收益或利息,可先从本金中预支,待基金产生收益或利息后补回。
有业内人士指出,管理费是一个商业条款,应该由市场形成相关的定价和机制。并且,如果管理费不能从本金里列支,也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有GP看重短期利益,只想着赚快钱去填补上管理费的预支。
与此同时,管理费费率整体下调趋势明显。过去普遍存在的直投基金“每年2%”费率正在被打破,有政府LP参与的直投子基金大多只能收取1%—1.5%的管理费,个别地方甚至降至1%。在此基础上,部分引导基金将管理费支付与绩效考核挂钩,采取分期拨付、事后结算的方式。部分地方还明确,未达到投资进度或回报要求的,需退回已拨付的部分管理费。
总体来看,中小GP正向“轻资产、重绩效”的方向转型。通过压降成本、优化结构、灵活用人以及聚焦核心投资能力,这些机构在行业竞争和市场调整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力图在更为严苛的管理与市场环境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 END –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