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安徽又出“王炸”:母基金运营新指引来了
本期导读:
为GP创投机构增添敢投的底气,为科创企业注入源头活水。
安徽又一次站在了中国创投改革的最前沿。
母基金出资比例不设上限,将“领投首投率”、“硬科技”项目占比等作为对基金的考核指标,同时提出优化投资协议条款,减少设置对赌、实控人兜底、无限连带责任等要求,为投资机构及早期科技企业,注入源头活水。
支持创投,安徽又出王炸
8月7日,安徽省科技厅发布《安徽省天使母基金群高质量运营指引(征求意见稿)》,共八章二十条,从募投管退全链条提出多项创新举措,通过对出资比例、返投比例松绑,灵活延长存续期等方式,为GP及项目提供充足弹药支撑。其中指引所称天使基金群是指省科技厅对口主管的省雏鹰计划专项基金、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省级种子基金二期母子基金集群。
《指引》明确,母基金对单个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达70%,可动态调整对各子基金的出资份额,对募投进度快、财政出资撬动比例高、投资效果好的予以适当倾斜。更为瞩目的是,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政府引导基金或母基金及地方国有独资企业实际出资子基金的比例不设上限要求。
优化基金管理机制。《指引》提出,对于运营绩效优秀的母基金,经审批后存续期可延长至20年。同时,对处于关键期的优质企业,也允许延长退出时间。
返投认定机制也更加灵活和科学。指引明确在子基金存续期内,安徽省以外的被投企业注册地迁往省内(5年内迁出的除外),或被安徽省注册企业收购(仅限于控股型收购或收购并表);被投资企业注册在安徽省外,通过对该项目投资,将其企业总部、区域总部、纳税主体、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落地安徽省内,或在安徽省内成立子公司,实缴资本不低于子基金投资安徽省外被投企业投资额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的管理公司在管的不属于引导基金体系内的其他基金,新增投资安徽省内注册企业或投资安徽省外注册企业且符合前述情形的,均视为返投。
《指引》在考核理念上实现重大突破,强调基金考核评价、审计、巡视、国资监管考核应以基金整体项目投资核算为依据,不以单一子基金或单个投资项目损失论英雄。 明确规定,在未触及容错底线且无违法违规情况下,不作负面评价。同时,审计、国资考核结果可与母基金考核互认。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管理机构,则明确更换并扣减管理费。
与此同时,《指引》精准聚构建了一套引导基金向“四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倾斜的完整体系。
《指引》清晰界定了天使基金重点支持的早期企业标准:注册不满5年、员工不超过300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不低于30%)、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3%、资产总额或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此设定可谓是为精准识别和扶持真正处于萌芽期的科创企业提供了标尺。
“今年以来,多地明确不以单一项目成败论英雄,设置容错率,而此次安徽的创新举措,可谓是抓住了早期投资的生命线。”一位投资人表示,“它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安徽培育创新生态的‘森林’,而不是计较一两棵‘树苗’的得失。
值得关注的是,为防止早期项目估值泡沫化,《指引》支持管理机构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科创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引导回归合理估值。同时,明确要求优化投资协议条款,减少设置对赌、实控人兜底、无限连带责任等刚性约束。
这是一个诚意满满的创新省份,多年来,安徽围绕同一个目标持续发力,这两年,在安徽扎根或落地的GP和项目越来越多,而也为其带来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安徽创新生态
过去几年,“合肥模式”给安徽省打上了“敢”的标签,但这份“敢”的背后,实则是精准的产业眼光、专业的资本运作与破釜沉舟的政策魄力三位一体的系统能力。
当各地还在研究“合肥神话”时,安徽已悄然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生态。据悉,截至2025年1月底,安徽省引导基金体系认缴规模突破2000亿元,达到2220.13亿元。16只母基金共设立子基金142只,母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686个、投资金额349.22亿元,实现对省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全覆盖,并引进偏光片制造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年初开始,安徽省母基金依然凶猛。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题基金、安徽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二期基金等母基金等多只母基金纷纷发布遴选公告,排队出资GP。另一方面,安徽省产业资本也陆续发力,据FOFWEEKLY观察,今年包括楚江新材、晶合集成、志邦家居等近10家上市公司以LP身份出资。
值得关注的是,险资也开始在安徽大力布局。8月1日,安徽省投资集团联合中国人保设立百亿级安徽人保基金,其中险资出资占比高达80%,该基金将围绕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投资成长性产业项目。
如今的安徽已搭建起以国资LP为主导力量、地方产业资本积极参与、多方资本不断开拓的LP矩阵。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政策型LP,还是产业型或财务型LP,基本都围绕新兴产业领域布局,步伐始终如一。
政策的持续支持与资金的大力投入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本回报。2025年成为安徽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爆发年。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安徽省境内上市公司达186家,稳居全国第7位;“新三板”挂牌企业234家,排名升至全国第7;其中一季安徽省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家、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这些成果背后,离不开安徽独特的培育链支撑。
此前在《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委金融办副主任郭庆表示: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周期特点,安徽已设立省级天使基金群,主要服务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运营周期最长可达15年,在产业链成长初级阶段嫁接金融要素,目前已投资项目212个,投资金额31.71亿元。同时按照“一产业一基金”模式设立主题基金群,主要服务新兴产业成长期企业,已投资项目309个、投资额211.28亿元。
而基金设立层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末,在皖注册私募基金规模达1.83万亿元,居全国第七位。
一直以来,创投市场缺乏长期资金,早期科技企业却亟需耐心资本培育,而在社会资本日趋谨慎、政府引导基金返投压力等背景下,GP 对早期项目的投资愈发保守。
而此次安徽新政推出,将进一步为创投机构增添敢投的底气,为科创企业注入源头活水。
结语
为GP注入敢投底气,为早期科创项目输血,安徽又一次站在了创新前列。
实则安徽也非是个例。今年以来,北京、天津、福建、四川等地相继行动,纷纷出台了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一场以 “耐心资本” 为核心的创新浪潮正在涌动。
– END –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